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依魯替尼耐藥突變,每種藥物多多少少都會產生耐藥情況,主要是產生耐藥情況的時間不同。今天,大家跟著海得康依魯替尼直郵網小編來看看依魯替尼耐藥突變相關的研究。
美國的Woyach醫師在JCO 雜志上發表研究,結果證實依魯替尼治療時大部分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復發是源于BTK和/ PLCG2突變,突變在疾病臨床進展前即可通過外周血檢測到,可以提前干預以延遲或預防疾病復發進展。
研究納入了四項研究中的308例患者,237例接受依魯替尼單藥治療,71例接受依魯替尼+奧法木單抗聯合治療,深度測序分析BTK和PLCG2。
中位隨訪3.4年,預估4年累積疾病進展發生率19%;基線復雜核型、(17)(p13.1)缺失和年齡<65歲是進展的風險因素,46例具有上述3個風險因素患者的預估4年累積進展發生率44%;復發患者中BTK和PLCG2獲得性突變占85%,疾病復發前平均9.3個月可檢測到突變;112例患者為前瞻性檢測,每3月一次,8例復發患者均在復發前檢測到獲得性BTK耐藥突變,另有8例患者檢測到耐藥突變,但目前尚未達臨床復發標準。
研究表明復雜核型和(17)(p13.1)缺失與依魯替尼治療時疾病進展相關,提示標準治療的不良預后標志也是新療法的風險因素;年齡作為風險因素的原因尚不清楚,較為年輕的患者更易復發,可能與疾病或藥物特征相關,隨著年齡變化,腫瘤細胞的生化特征或藥物代謝可能存在不同。
研究還表明外周血中不同突變頻度均可出現復發,低頻突變通常與淋巴結進展相關,無外周血進展,說明進展可能與區域性獲得性突變有關,大量突變細胞存在于淋巴結,這需要進一步證實。此外低頻突變提示協同突變可能發揮重要作用,需要進一步研究疾病進展時的克隆動態變化,尤其是依魯替尼停用時。
研究證實通過外周血檢測突變是可行的,可能成為預測無癥狀患者復發的有效標志。以往就曾鑒定BTK 和 PLCG2突變是CLL依魯替尼的主要耐藥機制,本研究顯示臨床耐藥發生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內無癥狀耐藥克隆擴增,如果預先采用其它治療靶向耐藥克隆細胞可能會預防疾病進展。對有供者的患者,無癥狀克隆擴增期可行干細胞移植。
CLL依魯替尼治療后復發時疾病進展迅速、預后極差,容易檢測的預測復發的生物標志可能會改變臨床實踐,不過目前此類患者接受何種治療最佳仍不清楚。依魯替尼獲FDA批準用于復發CLL治療已2年,復發已不容忽視,對其發生機制的了解使得疾病監控和治療策略發生改變,從而改變依魯替尼耐藥CLL的自然發展史。
這項研究與Kiang的研究結果一致,該研究中發現10%對依魯替尼治療反應超過1年的套細胞淋巴瘤(MCL)存在BTK (C481S)突變,該突變在原發耐藥或治療反應短暫的腫瘤中未檢測到。MCL是侵襲性疾病,而CLL為惰性疾病,多數MCL在依魯替尼治療大約1年后發生進展,中位無進展時間2.9個月,這說明多數MCL依魯替尼耐藥存在其它機制,值得進一步研究。
通過上文我們可以很快的了解到,依魯替尼耐藥還存在著其他的機制,還沒有被我們發現,進一步的研究,相信很快就會有結果的。
更多內容:
依魯替尼原研藥,依魯替尼仿制藥,依魯替尼價格,依魯替尼介紹,依魯替尼說明書
免責聲明:
本文所表達的任何關于疾病的建議都不應該被視為醫生的建議或替代品,請咨詢您的治療醫生了解更多細節。本站信息僅供參考,海得康不承擔任何責任,如有專業問題,請掃描下方二維碼立即咨詢醫學顧問。
客服微信
海得康公眾號